色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用双手创造留得住的幸福
TUhjnbcbe - 2025/2/14 17:15:00

题引

脱贫不等不靠,幸福双手创造,只有贫困户自己有了脱贫的主观意愿,才能获得“留得住的幸福”。

吉林省集安市的干部们说,他们的经验来自——

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许多贫困群众都告别了穷日子,有些人还走上了致富路。为了让这些贫困群众真正脱贫,包保单位、驻村干部和各级党组织都没少想办法,各村都有各自的高招。发生在集安市各贫困村的几个有趣的故事,便是驻村工作队努力实施“一户一策”的结果,这些当事人的共同特点,便是在政策帮扶下,他们产生了很强的内生动力,从而在脱贫过程中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

先治病,再脱贫,文盲变成手艺人

贫困户邱继荣、王忠宇母子俩都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脱贫攻坚战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住在邱继荣父母留下的一栋残破不堪的老房子里。王忠宇没上过学,性格不免有些粗鲁,年还因为交通肇事入狱服刑。年出狱后,驻村第一书记蒋锡龙通过帮扶单位通化市卫校协调,使他们医院得到免费治疗,邱继荣因年龄关系收效不大,但王忠宇的视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

住院期间,包保邱继荣家的两位干部──时任通化市教育局副书记张占忠、通化市医院看望他们,两个人自掏腰包,各拿了元慰问金让他们加强营养。结果,这娘俩硬是没舍得花,出院以后拿这钱买了两头小猪养着,当年卖猪就挣了多块钱,这是后话。

王忠宇正在给患者按摩

出院后,王忠宇拼命干活挣钱,驻村干部们都觉得他年纪轻轻,老这样卖苦力可不行。经过蒋锡龙和通化市卫校领导又一次协调,医院学习按摩技术,还在一家按摩中心打工,可以半工半读养活自己。慢慢地,这个性格内向而粗鲁的年轻人变得阳光起来了。因为他学的是正规治疗技术,蒋锡龙曾经设想让他学成后回到花甸镇卫生院上班,可王忠宇觉得通化市区更有发展前景,他想学成了技术打工挣钱,以后条件好了就自己开个店,再买个房子,把母亲接到城里享享清福。

如今,邱继荣常拿着儿子穿白大褂工作的照片给别人看,她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今天的王忠宇不但能够自食其力,还懂得了感恩,回家看到邻居身体不舒服他都主动跑去给人做按摩。从前儿子喝点酒还时不时耍点“酒疯”,四邻自然不会喜欢,可现在邻居们对他的评价变了,说这孩子懂事儿了,身为母亲的邱继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更让邱继荣高兴的是,王忠宇有了女朋友,还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医院聘请他做康复按摩,每月在元固定工资之外还有绩效工资,他再利用业余时间找点活儿干,每个月拿个四五千块钱没什么问题。邱继荣自己则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申请了4万元无息贷款,她用这笔贷款买回4头牛,再加上先前养的小猪,开始了“钱生钱”的过程。另外,将知天命的她还找到了勤劳踏实的伴侣老黄──两人相识的时候,老黄在工地上受伤,腿部骨折,在邱继荣的悉心照料下,老黄恢复了健康。现在,他们俩一起养牛放猪、春种秋收,农村人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温情,在她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车祸让他垮下去,国家帮他站起来

今年54岁的贫困户王强从前在城里修车,收入不低,可他后来出了车祸,不光一条腿截了肢,连妻子也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只好一个人回到村里,住在从前那栋又小又旧、一下雨就漏的老房里,这个一贯要强的人此时对生活都快绝望了。可是,脱贫攻坚战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对干部们讲,他不在乎自己能拿多少钱、多少东西,他只想自己把这个贫困户的牌子摘掉,当贫困户实在不是啥光彩的事。后来,在政策帮扶下,王强住进了新房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他并不开心,因为这些福利是国家给的,他找不到成就感。

养牛让王强家小日子有了奔头

考虑到王强不可能再修车,村干部帮他在家对面的山上找了一个看护人参园的活儿,这样他每个月就有了收入,实现了自食其力。包保单位市残联帮他做了假肢,虽说还是干不了力气活,可他正常行走已经不碍事。于是,重新站起来的他今年申请了无息贷款,买回一公一母两头牛养在山上,小日子又有了奔头。

别看身体残疾,生活不便,王强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一看就是“过日子”的人。他不光自己脱了贫,还鼓励其他贫困户要借着好政策自己闯出一片天来。用邻居的话讲,王强这个人虽然穷,但他有志气。这一点,村里人都非常敬佩。

村支书李泉说:“王强能重新站起来,找到自己的脱贫之路,跟他自己的刻苦、能干脱不开关系。”别看他颓废过,那是他遇到了不可抗力因素,一旦党和人民政府帮他度过了难关,干部们帮他打开心结,他就能把日子重新过得有模有样。看到这个原本就要强的人重新有了底气和自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他们看见的是一种不甘贫困的精神,这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完全是两回事。

不等不靠,94岁老人开店奔小康

为了靠自己的双手摘掉穷帽子,94岁的陈玉凤老人在包保单位的帮助下,去年重操旧业开起了小卖店,一年多来,经营小卖店的收入成了她收入的主要来源。

家住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石青村1组的陈玉凤老人,老伴已经去世20多年,自己始终独立生活。如今,她的7个子女有的去世,有的患病,有的经济拮据,均不具备赡养老人的能力。老人年事已高,已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主要依靠农村低保金和子女赡养费维持生活。

脱贫攻坚开始后,包保陈玉凤老人的集安市文联针对老人曾经开过经销店的情况,帮助老人重新开起了小卖店,还帮助她疏通了进货退货渠道。从去年3月小卖店开张到现在,老人已经从中获益多元。

陈玉凤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始终坚持劳动。集安市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发现老人的院子里长了些小草,准备帮老人拔草,可老人说什么也不让大家动手,表示自己最近身体不太好,不然早就自己动手把草拔掉了。不久,当他们又一次来到老人家中时,发现院子里的杂草已经彻底消失了。

这几年间,陈玉凤老人从来没向包保单位提过要求,她说人家也都不容易,不要总找人家,给人家找麻烦。老人的三女儿高淑梅告诉记者:“去年她住院住了1个多月,出院以后已经进了腊月,她跟我们说她不愿意在城里住,非要回村里,实际上她就是想趁着春节前后多卖点东西,多挣几个钱。”

陈玉凤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集安文艺界的许多人,他们每年都为老人组织捐款,并组团去看望老人。集安作家高云阁说:“看到老人这么自强,我们也非常高兴,既为老人高兴,也为自己能有机会帮助这样的老人,献上一点爱心感到高兴。”今年10月下旬,在国家政策帮扶下,陈玉凤老人住进了温暖明亮的新房子,再也不用为冬天取暖发愁了。考虑到新房子还需要粉刷墙壁,生活用品太破旧了,集安市的文艺界人士在4天时间里为老人捐款元,为的就是让这位从旧中国一路走来的老人晚年尽可能享受党、国家和社会的温暖。

“我这心里怎么说呢,得感谢共产党啊,可是光感谢,我这心里还寻思着不对。”这是陈玉凤老人的感慨。陈玉凤老人生活的石青村1组才38户人家,年轻人出国的出国,进城的进城,在家的人不多,在这里开小卖店没有多少利润可言。可这位年出生,勤勤恳恳一辈子的老人对今天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说:“现在人家给我块钱,我给人家找钱还找不错,只要算账还能算明白,这个小店我就得开下去。”

自尊自立,糖葫芦串出生活信心

“今年种了7亩半地,有4亩地瓜、1亩芋头、1亩白菜萝卜和1亩半黏苞米,收了之后差不多卖一万五,扣去成本,我还大概能挣块;这不冬天又到了,卖糖葫芦差不多还能挣1万。平时一天能卖80串,过年时候好点,一天能卖串。”卢胜安津津有味地算着自己的经济账。如今他的“卢大爷糖葫芦”在集安可是小有名气呢,很多人都是慕名来买他的糖葫芦。

卢胜安今年62岁,住在通胜街道山城村8组。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卢胜安还过着家徒四壁的日子呢?几年前他的儿子与儿媳离异,儿媳离家,儿子精神病走失了,把两个孩子扔给了他,他和老伴儿两人辛辛苦苦拉扯孙子、孙女,日子过得很是艰苦。两个孩子一点点大了,不能只管吃喝拉撒,他们需要上学接受正规教育,于是卢大爷和老伴儿就在实验小学附近租了一个仓房居住,虽然仓房租金便宜,可是潮湿阴冷的仓房根本不适合住人,不久孙女佳音就患上了紫癜性肾炎。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年7月,卢大爷的老伴突发心梗去世了。

老人家里除了一口大锅什么像样的炊具都没有,电器也只有一台不知哪年出厂的破旧冰箱,甚至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看着两个孩子,尤其是需要定期去长春复查的孙女佳音,卢大爷脸上满是愁容,他已经60多岁了,不知能管到什么时候,将来可怎么办?家里的一大摊子事儿都落在卢大爷肩上,能不能扛都得扛。三张嘴得吃饭呀,于是他白天给孩子们做点饭就赶紧出去找活。孩子们每天也只能吃凉菜凉饭,吃完饭就缩在炕上的被窝里等爷爷回来。

山城村第一书记李大强看到卢胜安日子过得太艰难,就带领村“两委”帮他修葺了下沉的房屋,还送来了过冬的柴火,帮忙打扫家里的卫生。

除了村里的帮扶,卢胜安也得到很多社会救助,有人担心他会不思进取,李大强却说:“大家不必担心了,他现在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固定地点去卖糖葫芦,因为他说,已经答应了别人,不能食言。”卢胜安卖糖葫芦的时候,每天都会把纸裁成方块,让吃糖葫芦的人捏着,以防糖汁低落粘了手;有人买三串糖葫芦,却扔下一百元就走,老人会深深鞠躬表示感谢;看到自己营业区域内的垃圾、糖葫芦包装纸就默默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多困难也不拖欠孩子上学的任何费用。后来很多人都通过买一串糖葫芦表达对他的敬意和爱心。

自助者,天助之。就是这样一位重诺守信、用心待人、自尊自重的老人,总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不想麻烦太多人,我还能卖糖葫芦。我会好好干,得对得起大家。”

治身病、更治心病,失独老人重见曙光

家住财源镇泉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贺明库,今年58岁,他和56周岁的老伴儿纪明媛一起生活。年,他们21岁的独子不幸溺水身亡。贺明库本人患有脑血栓,老伴儿又有心脏病,因为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慢慢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家里的地荒了也不管,院子破了也无心拾掇,日子渐渐过得捉襟见肘。

财源镇书记刁俊成得知相关情况后,帮他们争取到计生特殊奖扶补贴,使补助的标准从年每年每人元提升到年每人每年元,同时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每年能得到0元左右的收益分红。

同时,作为包保部门,医院每年走访慰问至少两次,免费为老人体检,还提供资金帮助,已累计帮扶多元。至年,贺明库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9元,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知道“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道理,泉眼村的干部定期到贺明库家中看望他们,除了帮助老人解决生活难题,重点是开导老人,帮助他们疏解情绪,排解心情,使他们慢慢走出丧子之痛的巨大阴影,树立脱贫致富信心。

村里人渐渐发现,不知何时,老两口家里的地又长出了各种绿油油的小菜儿,小院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纪明媛现在还在附近打零工,每年能多赚0多元呢。当然,赚多赚少不是重点,重点是老人开始慢慢拾起了生活信心。

这种转变令泉眼村的干部感到十分欣慰。治身病,更治心病。通过他们和包保部门的共同努力,这老两口走出了阴霾,重见曙光,真正摆脱了贫困。每次村干部来走访看望,贺明库总是说:“谢谢党,谢谢政府,谢谢村里。”朴实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满满的感动。

让贫困户有尊严地脱贫,让他们找到被人尊重的感觉,而不是给钱给物听他们说好话。这是集安市委市政府特别在意的事情,也是努力的方向。日久天长,不少贫困户懂得了尊严的意义,在这里,各种不良思潮几乎都没有市场,是谁为大家带来了好生活,是谁让大家更有尊严地生活,乡亲们心里都有数。贫困的人有尊严地脱离了贫困,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在共同富裕的路上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采写:宋晓林罗淙海高广喆郭晓丽)

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双手创造留得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