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素问》病机十九条,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由博返约的辨证方法,可以起到顺利过渡到临床辨证,执简御繁、驾驭临证的舟车之用。不仅可以指导开方用药,也可以指导针灸处方。
但如何将经络与临证结合,在临证中准确把握经络的病理变化规律,进而合理取穴?这里面的学问可不简单。建木医社分享著名针灸学家单玉堂先生学术继承人单志华老师对病机十九条针灸处方的研究成果,因篇幅较长,分作三部分一一分享。本文为第一部分,一起好好学习。
《素问》病机十九条与针灸处方(一)
文/单志华
记得早年随父亲单玉堂先生学医,父亲选出《黄帝内经》的部分篇章做了标记让我认真学习,并划出一些经文让我背诵。其中就包括《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
他说:“这个‘病机十九条’很实用,字字珠玑,含英咀华,中医的病机就从这里开始,辨证就从这里开始。”
在以后的长期临证中,我对此深有感触。“病机十九条”归纳出的由博返约的辨证方法,确实能起到顺利地过渡到临床辨证,进而执简御繁、驾驭临证的舟车之用,开方用药如此,针灸处方同样如此。
针灸取穴分循经取穴、辨证取穴、按时取穴三大类。谈经络与辨证取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病机十九条。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涉及如何在临证中准确把握经络的病理变化规律问题。
比如,经络循行部位与其所络属脏腑功能的盛衰;经脉的顺逆起止、阴升阳降的失序或者逆乱;经脉气血运行的阻滞或络脉的瘀血(如十二经是动、所生病)等。
临床如何应对驾驭?这里有个方法、门径问题,即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所谓:“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针灸临床大夫尤其如此。
所以,从经络与临证结合的层面上,《素问》“病机十九条”归纳出的由博返约的辨证方法,确实能起到较顺利地过渡到临床辨证,进而执简御繁、驾驭临证的舟车之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就是根据这十九条病机,潜心玩味,探微诀奥,洞悉五运六气之常与变,演成《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力倡“六气皆从火化”,创制凉血解毒、泄热益阴诸方,对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影响深远。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这十九条病机归纳起来: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各一条;属于火者五条;热者四条;风、寒、湿的病机各一条。
以下按此顺序进行针灸处方并简要析之。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转动,指猝倒痉痫抽搐震颤之类;眩,目眩,视物发黑缭乱,此指眩晕。
肝为风木之脏,凡风病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舒畅。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通脑与督脉会于颠,故眩晕从肝论治。
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盛生风,灼津伤血,则见肢体震颤抽搐,猝然昏仆。
治则:息风清热,平降肝阳。
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外关、足临泣、合谷、太冲。
释义: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肝风内动之证最易上犯清阳而头晕目眩;且肝经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故针刺百会,息风宁神以清上、平降肝阳而治眩晕;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针刺既疏散外风而清热,又降少阳胆火而息内风;
外关、足临泣属八脉交会穴,交叉取之针用泻法,同经同气一以贯之,疏泄少阳而清头目;
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泻头面之热,针对肝阳上亢取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直折其火,且两穴配合谓之开四关,开闭通窍,对头晕目眩、阳亢面赤者效果显著。
若风火夹痰上扰,气粗而喘、蒙蔽神明者,加丰隆;并急刺厥阴经井穴中冲、大敦,点刺出血,开窍醒神;若后期肝肾阴虚者,取太溪、三阴交,调补肝肾之阴。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收,收曲、拘急;引,引亸、软缓。形容肢体关节拘挛、屈伸不利,或软弱无力。
肾主骨,肾气足则骨体舒展,步履轻便。肾虚骨病则拘急而收曲,或亸缓而引长。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伤人,流注经络血脉,每致筋骨失养而收引。
肾为水脏,肾中真阳可散寒化气利水。少阴寒化证表现为肢厥、身冷、蜷卧、腰痛、下利、脉微等。
治则:回阳救逆。
针灸处方: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
释义:募为阴,俞为阳。取膀胱经背俞穴肾俞,针用补法,乃阴病行阳之所在,补肾益气;灸关元小肠募穴,温补元阳,壮火以制水;且二穴又属俞募配穴法,激发脏腑功能而祛寒。
取任脉气海穴,配督脉命门穴,灸之以补命火而益元气,且疏通任督二脉以调阴阳。
取足三里胃经合穴,针用补法,养胃益气,协同诸穴以强先后天之本。
此外,身痛可加绝骨、阳陵泉舒筋活络;下肢肿加三焦俞、膀胱俞、阴陵泉祛寒利水。
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喘急,气乖于皮毛也。《说文解字》谓“形恶”,如皮肤褐斑、紫癜、黑痣一类;郁,气遏于内不得抒发也,即痞闷不通义。
肺居胸中,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故某些皮肤疾患当从肺治。肺为气之主,凡五脏六腑之气无不总统于肺,故凡治气,皆当治肺,是为本条重点。
病则气逆痰滞,肺热喘咳或痰浊阻肺,日久由肺及肾可见气虚作喘。
治则:清肺化痰;或健脾化浊。
针灸处方:肺俞、大椎、曲池、尺泽;或太白、丰隆、足三里、阴陵泉。
释义:取肺俞穴刺络拔罐放血,清宣肺热,止咳平喘;
取大椎针用泻法,清热散邪,配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导热邪外出,以助肺之肃降;
尺泽肺经合穴,针刺以泻肺热;
若肺热盛者,加合谷、列缺穴清热宣肺止咳;
痰壅气促者,取少商点刺出血,配鱼际,平喘清肺化痰。
若慢性咳喘痰白量多者,取脾经原穴太白、胃经络穴丰隆,为脏腑表里原络配穴法,功能健脾祛湿,化痰止咳;
阴陵泉、足三里乃脾胃两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健脾化浊利湿;
若久病肾虚者,加肾俞、命门、气海、太溪穴,以培本固元。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指皮肤或四肢浮肿;满,指腹内胀满。
皆湿气壅滞,水不下行而停于内也。诸湿者,或头重如裹,或虐暑泻痢,或周身困重,或痰饮痃癖,皆属土不制水也。
脾主运化水湿,无论外湿或内湿,伤及脾阳,则容易水湿内停而见肿满。
治则:温中燥湿,健脾利水。
针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释义:取膀胱经背俞穴脾俞、胃俞,募为阴、俞为阳,乃“阴病行阳”的重要穴位,健运中焦,养胃益脾;配胃募穴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激发脏腑机能而温中化湿;
继取胃经合穴足三里,配脾经合穴阴陵泉,合主逆气而泄,健胃消胀,利水消肿。
若中焦升降失司,症见胸胁腹胀满闷痛者,可加足太阴脾经穴公孙,配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二穴八法相配,调运胸腹气机以消胀泻满,效果满意。
若兼见肾虚水泛者,加肾俞、关元、膀胱俞,以温阳利水。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疮,血凝结阻滞其气,气与血争则痛,血热夹风则痒,皆属心经血分为病是也。故凡痛痒的皮肤疾患,当从心治。
心主血脉,乃君火所居。热郁脉中,气血凝滞,轻则为痒,重则为痛。一般疮疡见红肿热痛者属阳;若阳虚痰凝见阴疽流注者属阴,色白不红、漫肿不痛,可资鉴别。
治则:清热解毒,清心降火。
针灸处方:巨阙、心俞、内关、曲池、合谷、膈俞。
释义:巨阙为心经募穴,配膀胱经背俞穴心俞,属俞募配穴法,则心脉祛邪的力量大增,解毒清心降火;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配合谷大肠经原穴、曲池大肠经合穴,导毒火邪热下行;
因阳性疮疡,血热肉腐成脓,血分有热,故加膈俞血之会,点刺出血,则血中热毒可清。
按:阴疽流注属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特征是漫肿疼痛,皮色如常,每每此处未愈,彼处又起,缠绵难愈。多因气血衰退,瘀血夹阴毒凝滞于肌肉深部使然。一般针灸起效缓慢,当主以方药(如阳和汤一类)调治。
—未完待续—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医传承思辨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单志华,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建木医社所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