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ask.bdfyy999.com/如何应对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很多朋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造成了一些恐慌。其实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只要应对得当,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常见的胰岛素治疗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方式。
低血糖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强化治疗时低血糖的发生率又高于常规治疗时。通常引发低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岛素剂量过大、进食过少或不按时进食、运动及体力活动过多、糖尿病胃肠自主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
其症状包括两组:一组由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所致,出现饥饿感、头晕、软弱无力、冷汗、心悸、手抖、脸色苍白及心跳加速;另一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出现相对较晚,包括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行为反常、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严重者可致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应对低血糖时,如果患者神志清楚并能进食,立即服用任何一种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如饮葡萄糖水或含糖饮料,进食葡萄糖片、蜂蜜或葡萄干等。如果出现重症或意识障碍,医院抢救。
高胰岛素血症和体重增加
高胰岛素血症出现的原因是皮下给予胰岛素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外周循环高胰岛素血症。对于体重增加的情况,只要在坚持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强调积极的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就能使体重保持正常,同时良好的体重控制本身有利于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
屈光失常
屈光失常比较常出现在初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身上,主要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出现视物模糊。这一般是暂时性的,随血糖恢复正常后可迅速消失,不至于发生永久性变化。
注射部位的萎缩或增生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使用了不纯的动物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发生萎缩造成凹陷性皮脂缺失,或注射部位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多见于男性臂部,有时会有麻木刺痛,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这种情况只需要提高胰岛素纯度或使用人胰岛素注射,并经常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即可。
胰岛素性水肿
胰岛素性水肿是因为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水钠丢失、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葡萄糖减少,控制血糖后的第4~6天可能发生水钠潴留而水肿,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钠有关。水肿一般在1个月内就可以自行缓解,严重时可在短期适当应用利尿剂。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多是胰岛素制剂不纯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罕见有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脱敏疗法,即将4U正规胰岛素溶于40mL生理盐水中,再稀释至mL,这样0.1mL盐水中含有0.U胰岛素,开始皮下注射0.1mL生理盐水,若无不良反应可以每15~30分钟加倍注射1次。
免疫性胰岛素抵抗
免疫性胰岛素抵抗主要见于使用牛或猪等动物胰岛素时,使用人胰岛素治疗产生抗体的机会很小,所以只需要更换人胰岛素治疗即可。
糖尿病患者干万别随意停药、减药
身边有些糖尿病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糖达到了正常值,他们认为血糖正常了,就可以停药了。尽管长期服药对患者是一种负担,但是千万别随意停药、减药。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可以随意停药呢?因为血糖得到控制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根治了,如果停药,血糖很有可能会再次升高。此外,如果血糖控制根本就没有达标,长期慢性的高血糖状态可以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病变、眼底病变、肾脏病变、下肢病变等。
如果血糖降下去就停药,升上来又赶紧吃药,就会造成血糖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波动,急剧升高或过低都可导致患者昏迷,有致命危险。
当然也有轻度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后,体重恢复正常,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就能使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减少原用药量,或停一段时间的药。但无论是减药或者停药,都必须循序渐进,经常监测血糖,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
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及中医药治疗,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劳动,若不注意调养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得到控制,也要坚持饮食与运动治疗,坚持用药,医院复查。
那么糖尿病患者停药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首先,停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突然全部停药,这种关系自己生命健康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呢?减药只能一片一片甚至半片半片地减,能减到什么程度就减到什么程度,不能硬减、骤减。
其次,在血糖偏低的时候减药,如果血糖尚处于满意范围的高限,最好不要急于减药,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看血糖是否已经稳定;最后,减药后更要注意配合饮食和运动疗法,不能自认为糖尿病已经好了而掉以轻心,如果放松饮食及运动疗法,很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复。
糖尿病患者只有在达到如下条件才能停药。首先是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了,因为只有血糖正常才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手段;其次,这种正常需要维持一段时间,需要糖尿病患者通过自我监测血糖情况评估日常血糖控制情况;第三,需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估近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但即使这两个指标均正常,也不能说明胰岛功能已经完全恢复。
最后,在一段时期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都正常后,还需要确认体内胰岛素分泌状况,确保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值和胰岛受损情况在合适范围内,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宜停药。
总而言之,减药、停药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以为正常了就擅自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