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 作者:木子草
来源:花瓣志(ID:iihuacao)
编辑:拾录人(ID:cihuaislr)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谁能成为当代青年的偶像?凭什么?
最新的一条回答是这样写的:
协和医生周南。绝对是当代青年和医生楷模。
周南是谁?
80后,协和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
放弃清华北大,选择读医;
医院的机会,自愿去西藏;
建立第一个血液风湿科。
一干就是九年!
获得年中国最美医生,年中国好医生。
可在8月2号前往四川的行车途中,
天黑路滑,周南遭遇车祸意外去世,生命终结在了37岁。
“总有人活着是有使命感的,可能只是万千螺丝钉的一枚,可有人记得就好。”
往后翻,对于这个提问,回答最高赞的,
是鲁迅。
一百年前,那是个吃人血馒头的时代,
弃医从文,
仿佛成了鲁迅先生这一生最好的决定。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学文也够呛唤醒中国人。
世界彷徨之时,文人笔尖呐喊;
世界需要奇迹时,恰有医生路过人间。
就像鲁迅当年说过的那句: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同,总有可爱的人站出来。
在西藏扎根的第九年,
周南永远留在了那片她深爱的雪域高原上。
8月5号这天“周南医生去世”上了热搜。
她走的第3天,2.4亿人都哭了。
不是因为她曾被央视评为最美医生,
而是因为她的故事,
每一次看都让人油然而生敬佩和动容。
年,周南27岁,刚刚结束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八年制的学习。
八年培训,博士学位,师承著名肺癌专家李龙芸教授……
顶着这些头衔,其实也预示着,拿到毕业证的那天,周南就可以去到全国任医院。
当时,导师李教授是十分希望周医院呼吸科的。
周南却把一个爆炸性的结果扔给了大家:
我决定去西藏当医生。
父母导师、同学朋友,所有人都想不通周南为何要放弃北京的光明前途,执意去那么偏远的地方燃烧青春?
其实,早在春天的时候,她就已经把简历投到了医院。
真正让她做下这个决定的,
却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旅行。
g
两年前,周南在西藏旅游时,遇到了一个身患肺炎而生命垂危的老人。
在周南的帮助下,老人幸运地转危为安了。
也因为这样一件事情,让周南亲眼目睹了西藏地区医疗条件的艰辛。
因为缺医少药,
一个很简单的疾病,都可能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周南最终给了所有人一个无力反驳的答案。
北医院,多一个医生少一个医生可能差别不大。
但是如果在西藏的话,可能很多生命,有可能因为我的存在就得到了挽救。
这不就是当初许下的誓言吗:
我志愿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认识周南的人,对周南的评价从来都是温柔而坚定。
上学的时候,她胖胖的,个子也不高,但是胆子极大。
像个假小子一样,留着短发,喜欢笑眯眯地说话,也是因为性格,她和很多同学处得都很好。
直到高中,周南变身成了绝对的学霸。
年高考,她是学校的理科状元,更是取得了数学满分的好成绩。
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选择了协和医学院学医。
这是周南这个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第一次“任性”。
对于他人她向来真诚温柔,只有对于自己多了几分执拗的坚定。
第一次弃清华从医是机缘;
第二次离北京去藏为梦想。
她曾经那么热爱自由,立誓行走无疆,
每次即使孤身旅行上路,也从未感觉世界荒凉;
那次途径藏区,
她却怎么也不能迈开脚步继续往前走了,
卸下背囊,停下脚步,
她必须留下来,这里太需要一个医生了。
突然想起在周南去世微博评论上看到的一句话:
去西藏的并不仅仅只有骑手和文青,有人耗尽了青春和生命,只为把梦留在那里。
10年前的西藏,医疗条件差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西藏医生对疾病的处理不是很规范,不太重视继续教育。虽然能看病,但对于年轻医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很多村子连一个卫生所都没有。
但因为气候原因,藏区这里的风湿免疫类病人又很多。
没有专门的科室,就意味着很多人生了病也不知道。等病重发现后,医院,或者干脆听天由命,在家等死。
看着眼前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周南根本就顾不得自己还没来得及适应的高原反应。
医生少,她就每天都坚持去病房查房,从来没缺过席,即使有时候站的久了喘不上气来。
因为她害怕。
“如果一天不去查看,患者的病被耽误了怎么办?”
没有人带教,遇到临床问题了周南就靠自己去解决。
查资料看文献,找有经验的老师沟通经验,一点点训练自己的临床思维。
而想想那一年,周南也不过才20多岁。
最大最难的挑战,还是建立第一个风湿免疫科。
前面没有经验,后面没有资源。
想要填补藏区高原上的这个医疗空白,只能周南一个人一点点去推进。
医院里的工作稍微安定后,周南便开始了她的创立科室计划。
一次次往返于西藏与北京两地之间,5年内,她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只记得自己医院进修了一年。
无论是拉仪器、请专家,还是联络资源,引进技术,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为心里窜着一股劲,周南还是做到了。
“我可能只是一根火光微弱的火柴,火柴光虽然很小,但能慢慢照亮四周。而且通过成长,我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别人。”
年那天,对于周南,对于藏区人民,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日子。
医院两个医生的帮助下,西藏历史上第一个风湿免疫专科成立了。
从那以后,不用大费周折,不用出西藏,大量的患者也能得到及时又规范的诊疗了。
生病了听天由命,不该是今天人们还受着的苦难。
后来再回忆起那段到处跑、到处喊的日子,周南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以前我是个特别低调的人。但在创建风湿免疫血液专科时我感到,为了更多的患者,我要站出来。”
一个年轻的治疗科室,一个年轻的副主任,带着一群80、90的年轻医生,在茫茫雪域高原,抢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这片医疗落后的地方,他们还用知识和理念,用先进的技术,让藏区人民终于看到了希望。
9年,6万多人次患者。
得到的是“零差错”“零投诉”。
医院接诊,周末还免费去走访,她遇到了太多疑难杂症,也遇到了很多温暖的人。
周南经常和人说起,西藏的医患关系特别和谐,因为有信仰,患者完全信任医生。如果是小毛病,治好了患者就特别感谢医生,如果是治疗无望的病症,患者谢了医生就动身回家去了。
一个16岁男孩患了白血病,家人一下子像塌了天。后来经过周南治疗后,孩子的病得到了很大缓解。孩子父亲不会说汉语,就提来一大袋草原黄金菇,一直追到了周南家门口。
一个24岁的小伙患了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差不多被宣判了死刑,周南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寻找最美医生颁奖词上,是这样描述周南的:
偶然的旅行,必然的决定,
此生只为雪域来。
行医问药,甘于奉献,
开创藏区风湿新天地。
那天被周南救回的小伙发了一条朋友圈:“所有的感谢无以言表,今天她获奖了,实至名归。”
雪域高原上9年,从20多芳华到近40岁沧桑。
同学再聚会的时候,有同学发现周南变了。
她瘦了很多,黑了很多。
头发也变长了,还扎起一个小辫子,虽然扎得比较随意,歪在头上,也有点凌乱。
只有憨憨的可爱样子依旧没变。
那是骨子里就有的平和与善良吧。
最近经常看到一句话: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看过周南的故事,我似乎更加懂得了它的意义。
四平八稳的日子里,谁都能讲几句大道理;
平淡冗长的生活里,谁都曾有几个大梦想。
只是若要远离故乡,翻山越岭,放下父母,放下繁华,这一切都太难。
世界物欲横流,理想主义者依旧让人仰止;
看多了自私欲望,那些奉献,那些初心,在这样的社会看起来那么的不现实,却又是那么的闪亮。
9年前,为了生命,她缘结西藏:
“如果留在北京,我会成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会做科研、评教授、退休、在院子里散步。
可是,这样的未来能一眼看穿。而西藏有无穷的未知和无限种可能,我热爱未知。”
9年后,她把自己永远留在了那里。
她再也回不来了,可周南的故事,那个系着洁白哈达在高原的风中微笑的最美医生,值得我们一辈子去铭记。
曾经我们的偶像,是课本里鲁迅、闻一多那样的人;
现在活在广告、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孩子们都做起了明星梦。
真正的偶像,真正的榜样,真正值得学习的人,
却多半湮没在了喧嚣中……
耳边蓦然又回响起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呐喊: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满地都是黄金,总有人抬头看见了月亮。
还好这世界,有你曾来过。
参考资料:
丁香园:《协和八年制毕业后,她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风湿血液科》
CCTV1:《寻找最美医生》
周南在届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注:配图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