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南方周末》一文揭示的问题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有读经学生觉得读经很压抑,不快乐,以至于让他们厌学。这也是很多对读经有疑虑的人的看法。在现行的潮流中,教育界、家长似乎非常强调让儿童快乐学习。关于快乐学习的问题,二位有什么看法?
程:所谓快乐学习,要从两层来看,一层是表面的快乐,一层是内在的快乐。表面的快乐即现在一般学校和家长所认同的快乐,其实就是所谓的兴趣。兴趣是善变而短暂的,读经如果要靠孩子自己的兴趣,几乎没有孩子可以读经,或者你一定要靠一些外在的兴趣来维持,那最后孩子也很难坚持下去。
内在的快乐即大量读经后的充实和幸福,这是真的快乐,即《论语》里面的“不亦乐乎”。对于多数的孩子,经由老师家长坚定的夹持,长时熏习方能得到。
孩子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读经如果一定要取悦孩子,多半不了了之!
吴: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但不意味着学习的全程都是快乐的,真正的学习必然包含着对困难的克服,克服困难的时候总是要付出点辛苦的。练武的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唱戏的人天天吊嗓子,人经过磨炼,获得生命的长进和成熟,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习者当下是不是快乐,而在于这种学习能否让他的生命长进。现代教育太重视孩子一时的情绪感受,孩子有一点反抗就向他妥协,结果只能一再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在方法上无限地迎合牵就孩子,这是造成今天孩子性格脆弱的主要原因。
就读经而言,没有哪个孩子会主动地喜欢读经的,因为读经毕竟比阅读、手工、游戏等要困难一些。但教育的一大玄机就在于,真正有利于人生命长进的学习都是包含着困难的,这种困难孩子不能自动克服,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协助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更高一层的生命体验。引导鼓励固然重要,督导鞭策在适当时候也不可少,在教育者长期的协助之下,孩子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种包含着汗水泪水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样的孩子,他的心灵才是成熟的。“君子先难而后获”,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所以古人很少讲“快乐学习”,而提倡“勤学”、“苦学”。但“苦学”不一定真苦,苦中有乐,太强调“快乐学习”,结果却可能是苦,一辈子的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作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恩原作者辛勤付出,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您好!感恩您的